从首位歼10女飞行员牺牲看中国弹射座椅:与美俄差距还很大
中国首位歼10战机女飞行员飞行员余旭在飞行训练中牺牲。有消息称,飞机失控后,两名飞行员相继跳伞,前舱飞行员跳伞成功,后舱女飞行员余旭跳伞时,弹射时撞到僚机副翼,导致跳伞失败。
军事专家表示,飞行表演为提高观赏性,机间距离比实战编队要小得多,这样以来,若有紧急情况发生,跳伞飞行员撞到附近其他飞机的概率极大提高。这不是装备和技术问题,而是飞行表演编队特殊结构决定的,观赏性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不可得兼。
据了解,歼10战斗机上装备的是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HTY-5型火箭弹射座椅。歼10座舱盖上方装有微爆索,在紧急救生情况下,点燃微爆索,将座舱盖玻璃炸开,是弹射座椅迅速穿过,提高救生概率。可实现零高度、零速度弹射救生(零零弹射座椅)。
飞行员弹射后,弹射座椅携带飞行员穿过破碎的舱盖离开飞机,由于此时速度很快为防止飞行员剧烈翻滚和进一步缩短开伞时间,弹射座椅会先打开稳定减速伞,一边降低速度一边保证弹射座椅的姿态。随后稳定减速伞、弹射座椅与飞行员三者分离,同时自动打开飞行员的主降落伞,飞行员即可安全落地。
我国对弹射救生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,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期,主要是生产前苏联的弹射座椅,如米格飞机系列的弹射座椅等,直到70年代初期才开始第二代火箭弹射座椅的研制。歼10装备的HTY-5型火箭弹射座椅属于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弹射座椅。
我国弹射救生技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,已经跨入了独立研制弹射救生设备的行列,自行研制的第三代弹射座椅已大量装机服役,并已开始新一代弹射救生技术的研究工作。但与国外同级别弹射救生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